河南佛塔现存530余座,约占全国古塔的1/6。在现存古塔中,睢县城西南22.5公里阎庄的圣寿寺塔,平面呈六角,造型奇特,而享誉河南省内外,成为塔中之宝。 佛教的塔也称做舍利塔,这是因为塔的作用本身是为了埋藏佛骨或佛经、法器等遗物。按照佛经所记,释迦牟尼死后,他的弟子将其尸骨火化,遂变成了坚硬的珠子,称为“舍利”。其骨头变成的舍利称为“白舍利”,毛发变成的舍利称为“黑舍利”。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后,佛塔的建筑艺术也随之传入我国。但是,我国的古代建筑大师们并没有完全照搬印度塔的风格,而是结合我国民族建筑的形式,创造性地发明了楼阁式建筑加筑一个塔刹,形成了“上累金盘、下为重楼”的特点。在“塔”字的音译上,既有“答”的佛家原音、梵文“佛”字的音韵,又加上了中国汉语的“土”字偏旁,以表示埋佛骨的土冢之意,可谓音意结合,结构甚妙。 佛教在中国流传几百年后,到唐宋时期,达到了它的繁荣时代,特别是有了皇帝的推崇,使它更合法化、普遍化。佛教的建筑艺术和中华民族的建筑特征相结合,更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特色。圣寿寺塔便是豫东地区六角塔的典型代表。一至三层檐下旋以砖雕斗栱,檐上用反叠涩砖筑建,四至九层仅有叠涩砖,不用飞檐,在一至六层的外壁还嵌砌佛像砖。佛像为坐像,个别的有头光。佛像造型各异,栩栩如生。六、七层的南边辟有小门,因为塔身是实的,仅呈象征而已。此塔传说初建于唐代,但从现存的建筑特点,经古建筑专家鉴定为宋塔,具体年代因地宫尚未发掘,还不详。 缘何称为圣寿寺塔,这是因为该处原是一处著名的寺院——圣寿寺,“圣寿”之名也是佛家的用语,佛家常以佛祖造福人间“福圣、寿圣、灵恩”等自誉,故名。宋代的圣寿寺占地20余亩,前有山门,后有钟鼓二楼,两侧有厢房,中有寺塔和5间大殿,后有和尚院,是一处完整的建筑群。但寺院已在历代兵燹和雷电中被毁,仅存一塔,1963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河南商丘网 ( 豫ICP备14014030号-7|豫公网安备41140302000016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1 10:27 , Processed in 0.06455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