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自契至汤八迁”考

2025-1-9 17:27| 发布者: zhangxinhe| 查看: 1| 评论: 0

摘要: 契是商的始祖,传说其母简狄吞玄鸟蛋所生,故赐为子姓。据《史记•殷本纪》记载:“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毫,从先王居,作《帝诰》。”《国语•周语下》云:“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从契至汤共十四世:据《左传 ...
 契是商的始祖,传说其母简狄吞玄鸟蛋所生,故赐为子姓。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毫,从先王居,作《帝诰》。”《国语•周语下》云:“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从契至汤共十四世:据《左传•襄公九年》云:“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又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阙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帝王世纪》云:“帝喾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女,日姜嫄,生后稷;次妃有城氏女,曰简狄,生契;次妃陈锋氏女,曰庆都,生放勋;次妃娵訾氏女,曰常仪,生帝挚。”帝喾即高辛氏,契和阏伯均是帝喾之子,且均封于商丘,可见契和阙伯是同一人。

契曾辅佐大禹治水,任司徒,因功封于商丘。契由商丘迁往蕃,今山东滕县。其子昭明从蕃迁往砥石,今河北泜水流域。昭明又从砥石迁回了商丘。昭明子相土东迁泰山脚下。据《竹书纪年》记载:帝相“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马,遂迁往商丘。”其后昌若、曹圉、冥、王亥四代皆居商丘。王国维、邹衡认为上甲微迁“殷”。笔者不敢苟同。因为“殷”的出现,是在商汤灭夏之后,才改“商”为“殷”。不可能在商汤前六世就出现殷地或殷城。笔者认为,上甲微兴兵灭有易氏后因长途跋涉和战争创伤,是在有易氏城邑暂住和休整,并非真正的迁徙。但史学家们仍然把它作为一次迁徙。从上甲微兴兵灭有易氏又迁回商丘故里来看,在有易氏居住时间不太长。因此,上甲微不可能在那里建都。上甲微又传了六世至汤,汤始居毫,从先王居,作《帝诰》。

《帝诰》,今亡佚。据孔安国说,内容是向帝喾报告迁居的情况。这里的先王,显然是指帝喾无疑。《帝王世纪》云:“帝喾高辛,姬姓也。••年十五而佐颛顼,三十登位,都毫。”毫在何处呢?

《孟子•滕文公下》云:“汤居毫,与葛为邻。”又云:“汤始征,自葛载。”《尚书•仲虺之诰》云:“葛伯仇饱,初征自葛。”《汉书•地理志》对葛亦有解释:“宁陵,故葛伯国,今葛乡是也。”即今宁陵县北 15华里处。正因为葛与毫相距很近,所以,“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这说明商汤所都的毫,就是先王帝誉之都,即商丘境内的毫。所谓偃师之亳与商汤和帝喾之毫都,均风马牛不相及。

为更清楚地看出八迁之顺序,特列表如下:

契封商丘——契迁蕃(今山东滕县)——子昭明二迁砥石(今河北泜水流域)——昭明三迁回商丘—昭明子相土四迁泰山下——相土五迁回南丘—相土五世孙上甲微六迁至有易氏城邑(暂居)——上甲微七迁回商丘——上甲微六世孙汤八迁至毫综上所述,自契至汤八迁,但迁来迁去,还是迁回商丘。这说明商人不仅热爱自己的家乡,而且商丘更是一块风水宝地。

盘庚迁殷考

近代不少史学家认为,盘庚迁都于今安阳小屯。笔者遍考诸史后认为这一结论有误。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波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殷民咨,皆怨,不欲徙。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曰:‘昔高后成汤与尔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毫,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

《尚书•盘庚下》云:“盘庚五迁,将治毫殷。民咨怨,作《盘庚》三篇。”

《竹书纪年》云:“盘庚即位,自奄迁于北蒙,曰殷。”首先需要搞清的是:成汤之故居、毫、毫殷、北蒙和殷的地理位置,那么盘庚迁都的确切位置就可迎刃而解了。

对于毫史书多有记载。毫在何处呢?据《左传》记载:“楚执宋公以伐宋。冬,会于薄以释之。”哀公十四年,宋国大司马桓魍,“请以鞍易薄”,公(宋景公)曰:“不可。薄,宗邑也。”据《商丘县志》和《归德府志》记载:“亳城,在府(指商丘的归德府)西北,古汤都也,春秋时宋邑。桓十二年,宋公子御说以宋万之乱奔毫,亦曰薄。《左传•僖二十一年》,楚执宋襄公以伐来,冬,会于薄以释之。哀十四年,桓魋请以鞍易薄,朱景公不可,曰:‘薄,宗邑也。’即此。汉置薄县。”

《竹书纪年》云:夏桀“十五年,商侯履(成汤)迁于毫。”“二十八年,昆吾氏伐商,商会诸侯于景毫。”“汤将奉天命放桀,梦及天而舐之,遂有天下。商人后改天下之号日殿。”

从以上记载可看出,亳,又名薄、景亳和毫殷。因为商汤的16 世孙微子封宋后,建都商丘,毫在宋国辖区。宋景公乃商汤36世孙,所以,司马桓魋提出“以鞍易薄”时,宋景公说:“不可,薄,宗邑也”。诸多史实证明毫在商丘。

据《孟子•滕文公》记载:“汤居毫,与葛邻。”葛在何处呢?据杜预《左传》注云:“葛在梁国宁陵县东北。”《水经注》云:“葛于六国属魏,魏安僖王以封魏公子无忌,号信陵君。其地葛乡即是城也。”《春秋传说汇纂》云:“今归德府宁陵县有葛城,在汴河之南。”亳与葛均属今河南省商丘地区。毫在今商丘古城北40里,葛在古城西北60里,两城相距仅 70华里左右,至今宁陵县城北

I5华里处还有葛伯屯村。这说明“汤居亳,与葛为邻”的记载是十分准确的。

那么“北蒙”又在何处呢?关于蒙和北蒙,史书也多有记载。据《国语》记载:“宋有萧蒙”。据《左传》记载:“宋万弑闵公于蒙泽。”《商丘县志》、《归德府志》亦记载:“蒙城在东北四十里,亦日大蒙城•••••又有蒙泽在东北三十五里。汉置蒙县,属梁国,晋因之。刘宋属谯郡,后魏因之,亦曰北蒙县。”“小蒙城在城南二十五里,中有漆园,庄周尝于此为园吏,亦名漆丘。”《史记》记载的“庄子者,蒙人也。”即指城北的北蒙。至今商丘城北40里还有蒙墙寺。从此不难看出,《竹书纪年》所指的北蒙,即殷。和《史记》所指的毫,《尚书》所指的毫殷,同是一地。

将盘庚迁殷,说成是迁往今安阳小屯显然证据不足。

《史记》明白记载,“盘庚波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治毫,行汤之政”。所谓“渡河南”,即渡黄河之南。所谓“成汤之故居”,即商丘城北的毫。所谓“治毫”,即在毫建都。毫在商丘。据史书记载,从大禹治水,数千年来,黄河虽多次改道,但改道流向的最北处也只达到今浚县东南,离安阳小屯尚远。也就是说,安阳小屯从不在黄河以南。所以,盘庚迁都的殷,决不是安阳小屯。更何况安阳小屯既不是成汤故居,又从未称过毫、亳殷和北蒙,怎能说是迁往安阳小屯呢?

是谁迁往安阳小屯的呢?《史记》交代的非常明白:“帝盘庚崩,弟小辛立••••帝小辛崩,弟小乙立•••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帝武丁崩,子帝祖庚立••帝祖庚崩,帝祖甲立⋯••帝甲

崩,子帝廪辛立•••••帝廪辛崩,弟庚丁立••••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毫,徙河北。”从此不难看出,迁往黄河以北安阳小屯的不是盘庚,而是盘庚的5世孙武乙。值得注意的是,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是迁往黄河以南的毫,而不是黄河以北的安阳小屯。一个在黄河以南,一个在黄河以北,显然是两地。

《竹书纪年》记载:“(盘庚)十四年,自奄迁于北蒙,日殿。”从这里虽看不出北蒙是在黄河之南或黄河之北。但在盘庚5世孙武乙迁都时,该书却作了补充交代:“(武乙)三年,自殷迁于河北。”显然,《竹书纪年》里所指的“北蒙”和“殷”,是在黄河以南,实际上就是《史记》和《孟子》所说的成汤之故居“毫”,《尚书》所说的“毫殷”。据《竹书纪年》记载:“汤将奉天命放桀,梦及天而舐之,遂有天下。商人后改天下之号日殷。”这说明商汤灭夏后,已改号为殷。所以,后来就把殿商连在了一起。殷即商,商即殷。甚至把都城北蒙(毫)称之为殷或亳殷。显然称殷始于商丘的毫,并非今安阳小屯。

综上所述,《史记》、《尚书》、《竹书纪年》所记载的盘庚迁都问题完全一致,其地理位置皆在黄河以南的商丘,与今安阳小屯风马牛不相及。尽管称呼不一样,但实际是同指一地,即商丘的北亳、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河南商丘网 ( 豫ICP备14014030号-7|豫公网安备41140302000016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9 17:27 , Processed in 0.07053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