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古城,又名归德州城和归德府城。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原宋城毁于水,正德六年(1511),知州杨泰又在城北筑城,今南门即原城北门故址。同年,知州周冕继修,始告竣工。正德八年(1513),知州刘信建四门外楼(即瓮城门楼)4座,东门和南门内楼2座。 嘉靖二十四年(1545),归德州升为归德府,此城即为归德府城,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府王有为又建西门和北门内楼2座。同时又增置角楼4个,敌台13个,警铺32个。嘉靖三十七年(1558),巡抚都御史章焕又檄知府陈学夔包砖门4座。知府王范和指挥梅闵先后在南门东西两侧各建一水门。明朝末年,城楼毁于战火,康熙二十六年(1687),知县周宗义重修,复建门楼。 据《李嵩护城堤》记载:初筑城时本有城郭,但因环城太近,且又低又薄,所以,嘉靖十五年(1536),“河决大溃,荡我郭庐,几壑我城。··溺凡五年”。嘉靖十九年(1540)春,都御史魏有本巡抚河南,檄知州李应奎筑城郭16华里(实测为18华里)。堤上宽4丈,下宽6丈,高1丈2尺5寸。 此城按八卦修建,外圆内方,形如古铜钱。其含义有三:一是天圆地方;二是讲阴阳合气;三是有金戈之象,即招财进宝。18华里的城郭只开7门,惟东北门不开,其意是:东北为艮,艮为山,为五鬼,故不开东北门。 内城周长7里2分5厘,上宽2丈,下宽3丈,高2.5丈。4座城门:东宾阳、西垤泽、南拱阳、北拱辰。城门外各有一瓮城,城门与正门不相冲,故称“扭头门”。按五行相生,东西瓮城向南开,南瓮城向东开,北瓮城向西开,谓之“四门八开”。 东西城门不相冲。因西方为金,东方为木,金克木有伤人之兆,故错开一道街而逢凶化吉。 城内93条街道成棋盘式格局,厕所成梅花形布局,水井亦恰到好处。因为“九”是最大数字,三生万物,所以街道取此吉数。 内城地势呈龟背形,中间高,四周低,略向南倾斜,南门东西两侧,各有一水门,通过水门,将水排进护城河。南北城门虽相对,即水火相克,但水火亦相济。因商丘主火,火势太盛,所以将水门开于南门两侧,加上北门之水,谓之“三水济火”。 四门外皆有桥。南门桥1孔,东门桥2孔,北门桥3孔,西门桥4孔。堪舆家认为,如此建桥可避免洪水入城。 至1926年,古城历400余年,雉堞无一损坏。南门城楼重檐挑角,四角有8个风铃,楼上悬横匾3块:中间为“南通古毫”,其东为“古宋名城”,其西为“众志成城”。东门城楼亦有匾3块:中间为“永固金汤”,其左为“徐淮保障”,其右为“梁宋屏藩”。中悬大钟一口,每月初一、十五以报昏晓,其钟声之响超过寒山寺之钟声。北城门楼一匾曰:“北门锁钥。”西城门楼一匾曰:“关陕襟喉。” 环内城一周有宽广美丽的护城河,长达10余华里,宽约1华里。湖水清澈见底,几十个小岛也各有名堂。古时的曜华宫、忘忧馆、三圣殿、五老祠、水莲台、峨嵋台、女郎台、凉马台、雀台、钓台蠡台等,均在岛上。照碧堂、隆兴寺、定婚店、观光亭、望云亭、妙峰亭等15座各具特色的楼台亭阁,也和它们连成一片。春夏之交杨柳依依,芳草萋萋,水鸟欢唱,蒲苇摇曳,湖水荡漾,荷花飘香倘若驾扁舟,仰观古城风貌,俯察水中游鱼,谈古论今,令人触景生情,无限惬意。水中蠡台,又名虎圈台,超然独上,景色秀丽,如水中仙子,亭亭玉立,含情脉脉,更令人心旷神怡。 商丘古城规划之严整,格局之合理,建筑造型之古朴,颇为罕见。许多建筑专家认为,这是一座很有科研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所以,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又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她也是陇海和京九线上的一颗明珠。 注: 《商丘县志》载:商丘古城“高二丈,顶阔二丈,址阔三丈”。“城堤距城一里许,围一 十六里,阔二丈,址阔六丈一尺”。《归德府志》载:城“高二丈五尺,广一丈三尺”。城郭记载数字与县志相同。皆言“邑人李嵩有记”。但所言与李嵩所记有误,李言:“高视城之半,厚倍之。”县志云城上宽二丈,下宽三丈;府志云高二丈五,故城郭高应为一丈二尺五寸,上宽四丈,下宽六丈。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河南商丘网 ( 豫ICP备14014030号-7|豫公网安备41140302000016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1 10:27 , Processed in 0.06876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