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又是一条害河,自秦汉以来,平均三年两次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给黄河下游人民,特别是商丘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 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河决卫州及延津,京东埽,弥漫至于归德府。”从此,黄河多道并行,年年泛滥成灾,商丘受害最重。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工部尚书贾鲁奉命治理黄河,开新河、筑堤防、堵决口、浚旧河。使黄河主流回复兰考、归德、徐州故道。“贾鲁修黄河,恩多怨亦多,百年千载后,恩在怨消磨。”未能根治。明万历六年(1578年),潘季驯治理黄河,修筑遥、缕、格、月4堤,进行大规模的治理,挽黄河主流为一道。万历二十年(1592年),时任工部尚书兼总理河道的潘季驯,采取“束水攻沙”、“以水治水”方略,动用治河民工5万人,历时16年,在遥堤、缕堤、月堤和滚水坝基础上修筑了黄河南北两条大堤,使黄河定于一道,结束了400多年多道并行泛滥成灾的局面,治河宣告成功。文渊阁大学士沈鲤,于万历年间,为民请命,曾奉旨修筑了800里长的黄河南堤和180里长的“沈堤”,使“河南州县始免冲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从兰考县铜瓦厢改道,折向东北,从山东利津入渤海。自此,铜瓦厢以下的旧黄河便成了黄河故道,黄河大堤也就成了黄河故堤。 黄河大堤是沿河人民为抗御黄水,保卫家园,经过持续二三百年的拼搏,用血和泪建筑起来的,是沿河人民的一大创举,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商丘市范围内黄河故堤,除民权有28公里北大堤以外,其余都是南大堤。南大堤西起民权县的坝窝,东至度城县的小桥集,全长144公里,高10至13米,底宽百米左有。 大堤曲折连绵,透迤莽苍,雄伟壮观,像一条巨龙岿然横卧在豫东大地上,是商丘最大、最宏伟的历史景观,是商丘人民战天斗地、战胜大自然的标志。目前黄河故堤已是鲜花簇簇,绿树成荫,花果飘香,令人神往的地方,有“绿色长廊”、“水上长城”之称。199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定为重点保护文物。 南北两堤之间,有弯曲蜿蜒渌池荡漾的黄河故道。勤劳的豫东人民开挖了从兰考三义寨至任庄水库的引黄总干渠,拦河修筑桥梁、公路、水坝、大闸,建成了任庄、林七、吴屯、郑阁、石庄、王安庄6座阶梯式水库,总面积1520平方公里,库容1.4亿立方米,水质良好。库区清风涟漪,水光熠熠,鸭逐鱼跃,水鸟翻飞,呈现了一派特有的故道景观,有“北国水乡”之称。 故道与两堤之间,是平坦开阔的黄河故道高滩地,海拔60米左右,土质良好,土壤肥沃。村庄座座,绿遮翠护。农田林网,疏密相间;果园片片,花果飘香,一派明媚的田园风光。 故堤南侧,原为河泛沙地和北河洼地,风沙盐碱。解放后营造防风固沙林17.7万亩,形成三大防护林体系。挖沟排水、治理盐碱,建成了苹果基地、葡萄基地、酥梨基地、棉花基地、蔬菜基地、特种养殖基地等等。一片欣欣向荣,林茂粮丰景象。 大堤内外,名胜古迹云集。有双塔遗址、庄周故里、江淹墓、葵丘会盟台、古葛城遗址、吕坤墓、汤斌墓、三陵台、清冷台、仓颉祠、商均墓、杨东明墓、古孟诸泽遗址等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在这东西长144公里,南北宽2060公里的热土上,有豫东最大最宏伟的历史遗存,有独特的故道景观,有诗情画意般的田园风光,有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商丘旅游业的两大特色一一黄河故道绿色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在这里巧妙地、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把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赋予绿树碧水之中。既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又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形成了商丘别具一格的旅游特色。 所以,专家们将她誉为故道明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颗故道明珠将越来越异彩斑斓,光彩照人。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河南商丘网
( 豫ICP备14014030号-7|
豫公网安备41140302000016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 10:55 , Processed in 0.07860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